大唐·文德皇后传

作者:北辰夏

不过都到这份儿上了,孩子也得顶上。

代王派虎牙郎将宋老生率精兵二万驻守霍邑,另派屈突通率骁果数万驻守河东,与宋老生遥相呼应,以拒李渊。

这时正值秋雨连绵,道途泥泞,李渊军不得前进,军粮也感匮乏。外间还谣传突厥将与刘武周乘虚掩袭晋阳,因刘文静出使突厥未归,众人不知虚实。

李渊召集将佐商议对策。裴寂等主张还救根本,更图后举。

建成世民兄弟则力主进军,不过此时他俩说话还没什么分量。

李渊顾虑颇多,山西是从他祖上传下来的封地,可不能丢在他手里,于是要率兵回援。

兄弟俩郁闷蹲墙角,建成问弟弟:“你说那个刘文静,靠得住吗?”

李世民摇头,刘文静靠不靠得住他不知道,但他有自己的判断:“刘武周有勇无谋,虽然投奔突厥,但并不服管。突厥对于中原之事,总是多头下注,既然刘武周靠不住,就要找新的合作伙伴,咱们和他们交手颇多,彼此也熟悉,押注咱们是最便宜的。”

“况且咱们举兵是图大义救苍生,应该效仿汉高祖,先入咸阳,占住大义,才能图后举。如果贸然回去,隋兵一定会做好围攻,只怕在出太原就难了,跟随我们起义之人也会散去,咱们一家子就成了瓮中之鳖了。”

对于这一点,李建成也同意,但他们的老爹只听铁哥们裴寂的,他也束手无策。

兄弟俩大眼对小眼发了半天愁,这会儿雨又下起来了,建成起身活动了活动腿:“走吧,赶紧收拾东西去。”

李世民倒是看着雨点若有所思,当机立断跪在老爹营帐前面,放声大哭。

李建成被弟弟的操作惊到了,赶紧过去扒拉他:“你干嘛呢!”

“过来一块儿哭啊!”李世民盛情邀请老哥。

李建成死活不干:“这么丢人的事儿,我可不陪你。”

李世民更来劲了:“那你喊爹去,就说我在这儿丢人呢!”

不用他哥帮忙,李渊已经出来了,他听见儿子的哭声,大为不悦:“你号什么丧呢?”

李世民还真是在号丧:“今兵以义动,进战则必克,退还则必散。众散于前,敌乘于后,死亡须臾而至,是以悲耳。”

见父亲若有所思,他又上前小声劝道:“阿耶一贯英明神武,怎么这会儿犯糊涂了。如今天子被困江都,各路义军都在争洛阳,咱们离关中最近,长安附近还有阿姐接应,几个姐夫也都响应您的义旗起兵,只等咱们入主关中了,如今是天赐良机,阿耶若不取,恐遭天谴啊!”

说完远的说近的:“军粮咱们走之前就安排好了,只是被雨耽误,这两天想来也就到了。至于突厥,他们就算打过来,一时半会儿也攻不破晋阳,况且还有四弟呢!

在往前,那宋老生无能之辈,不堪一击,屈突通虽然有本事,但如今局势,他也未必会愿意给代王那个孩子卖命,您与他有旧交情,稍微劝一劝,说不好就投了咱们了呢。”

李世民越说越上劲,干脆给老爹立军令状:“儿必为父亲斩了宋老生,攻下霍邑!”

说来也巧,父子俩扯皮的功夫,雨居然停了,还放了太阳,这时有人来报,说军粮运到了,全军上下纷纷欢呼,问唐公何时进军。

李渊拍了拍儿子的肩膀:“走吧!”

李世民得意的跟哥哥炫耀:“怎样,我厉害吧!”

李建成拍了拍弟弟的肩膀,走了。

八月初三早晨,李渊率军从小路向东南直抵霍邑。先以轻骑挑战,宋老生闭门不出,于是派两个儿子到城下辱骂宋老生。

兄弟两个奔到城下,李建成张了张口,骂不出来,就侧头看着弟弟,意思是您请。

李世民无语,难道他就骂的出来吗?

这时候的兄弟俩还是没有正儿八经上过战场的新手呢。

不过也用不着他俩骂出口,他们在城门底下张牙舞爪的样子就已经很挑衅了。

宋老生忍无可忍,况且他看的清楚,这李渊也不过三万兵众,且都是些乌合之众,与他手里的精兵不能相较。

于是他统兵三万由东门、南门出而迎战,李渊军稍稍退却,宋老生认为李渊畏惧,引兵前进,离城里余而阵。

李渊令将军殷开山率步兵抵挡宋老生,李建成、李世民绕向宋老生阵后,分别屯守东门和南门,断其归路。

双方激战正酣,一支弓箭射来,将隋军旗帜射落。

李渊一看,正是他的二儿子,于是他眼珠一转,派人高喊道:“唐军已斩宋老生!”。

宋老生:???

旗帜即落,又闻此言,隋兵顿时大乱,争奔城门。

也不知道谁是乌合之众。

但门已为李家兄弟夺占,李世民拉满长弓,射出他的第二箭。

宋老生应声落马,李建成惊叹:“好箭术!”

李世民却皱起眉头,有些不满,方才他射箭之时,身边的卫兵未能守住,害他挪动了下,失了准头。

不然以方才的距离,他足以将宋老生送上西天。

不过结果没有区别,刘弘基赶到,将跌入壕沟的宋老生人头斩落。

李渊顺利攻下霍邑。

唐军攻取霍邑后,沿汾水南下,占临汾,克绛郡,于十五日进至龙门,可谓势如破竹。

此时,李渊派去游说突厥的刘文静也带回来好消息,他顺利说服始毕可汗,命大将康鞘利率二千骑兵随刘文静南下,又献马一千匹使李渊兵力大增。

沿河守臣也纷纷来降。同时,李渊去信招降冯翊农民军首领孙华,又遣左右统军王长谐、刘弘基及左领军长史陈演寿等统步骑六千,自梁山渡河,以待主力到达。

初十,李渊率诸军包围河东。

但河东的局势并没有李家父子想的乐观,李渊给屈突通写了封言辞恳切的招降信,表示大隋已经气数已尽,你跟着也没有好下场,不如跟着我,大家都是哥们儿,有我一口肉吃就有你一碗汤喝。

被屈突通撕了个粉碎。

河东城高险峻,加上屈突通又善于守城,唐军数征不下。

李渊见城坚不易攻取,意欲引兵西往长安,与将佐商议。

裴寂提出如不能克河东将陷于腹背受敌之境,建议先克河东,然后西上,则长安必破。

但李世民认为兵贵神速,应该挟胜速取长安。

李渊综合两种意见,扬长避短,决定留兵围困河东,自统主力军西进,自壶口渡河,舍于朝邑长春宫。

李世民以前军渡过黄河,先平定渭北。

他收留英豪以作为备用的官员,远近听说此事的人,都来献身投效。

这天他正在军门招揽人才,却见人群之中出现了个熟悉的身影。

长孙无忌灰头土脸的伸出热情的手:“嗨,妹夫!”

李世民愣了愣,眨了眨眼确认自己没有看错:“你怎么来了?”

长孙无忌倒是兴高采烈地:“娘和妹妹不放心你,一定要我来帮你,你们大军走的真快,这么快就渡过黄河了,我一通好追呢,累死我了!”

李世民忙问:“嫣儿还好吗?”

“能好吗?天天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的,人都瘦了一大圈,到处托人打听你的消息,娘也心疼她,就把我赶出来找你了。”

长孙无忌抱怨着,从怀里掏出了一封信:“嫣儿写给你的。”

李世民将信展开,上面是妻子娟秀的字迹:

“上邪!

我欲与君相知,

长命无绝衰。

山无陵,江水为竭,

冬雷震震夏雨雪,

天地合,乃敢与君绝!”

李世民读了信,闷了半晌,抹了把眼睛,埋怨内兄:“那你来了,嫣儿和岳母怎么办?”

“那不是还有表哥嘛,你放心吧!”长孙无忌大大咧咧地道。

李世民怎么更不放心了呢。

没办法,他带内兄去见了父亲,李渊见是儿媳妇的娘家兄弟来了,也很客气,给封了个渭北道行军典签,就跟在儿子军中。

长孙无忌头一次从军,见什么都新鲜,跟着妹夫在军中转了一圈,长了不少见识:“我过来的时候,听说整个渭北都是你扫平的。”

李世民得意洋洋,正要跟内兄吹嘘自己的光荣事迹,听到有人来报:“二郎,军门外有人拜谒。”

李渊起兵时虽然给自己和两个儿子都封了官,但自封的官并不算正规,所以军中还是称呼李渊为唐公,李建成李世民兄弟为大郎二郎。

想来又是投身报效之人,李世民也不意外:“你先等着,我去瞧瞧去。”

李世民骑马至军门,见有一布衣男子,策马立于军门之外,风尘仆仆,望之年有四十,精神抖擞。

见他出来,拱手行礼道:“清河房氏,房玄龄。”

两人一见如旧,彻夜攀谈。

第二天一大早,李世民兴冲冲的拉着房玄龄去求见父亲。

这次李渊没那么好脾气,虽然自己已经渡过黄河,威逼关中,但屈突通比他想象中要更忠于隋朝,率部自武关出蓝田回救长安,此刻已经到了潼关。

他心里着急,就懒得搭理二儿子了。

李世民被撅了一顿,悻悻的出来,李建成跟着出来安慰:“你别跟阿耶置气,阿耶也是担心潼关的局势。”

李世民也不服:“要我说,咱们直接进长安不就行了,姐夫去接应三姐,说她手里已经有七万兵众了,在加上我手里的兵,完全可以打下长安了。”

李建成觉得弟弟太莽撞:“要是潼关守不住,被屈突通打进来,咱们不就被前后包抄了么?”

兄弟俩一时无言,李建成却突然叹了口气:“不知道你大嫂怎么样了。”